9CaKrnK0UZy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韩书力:让国际社会能听到我们的声音/e3pn4lb1l/e3pn4lbnj/e3pn4lhhh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拉开今年的全国“两会”序幕,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将再度汇聚一堂,共商国是。2月27日,即将第十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西藏文联原主席、西藏美协主席、西藏书画院院长韩书力先生接受了中国西藏网的专访,回顾了这十几年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经历,以及40多年的西藏生活带给他的艺术感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韩书力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西藏文化保护,在他参加的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中,累计提出了超过35件独立提案,聚焦唐卡艺术、呼吁成立西藏美术馆等。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当属“关于解决尼泊尔涉藏图书市场中没有中国声音”的提案。那是2007年的时候,韩书力先生接下了创作《西藏和平解放》历史画的任务。为了画出质量、画出特色、画出新意,也画出自己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和感动,韩书力先生给自己提了个要求:画面中的80多个人物形象必须都要有真凭实据,要真实还原20世纪50年代初藏族同胞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服饰外观,画出历史感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但去了国家档案馆等地查询这一历史时期的西藏上层人物在北京的活动情况,还利用假期时间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花了十几天时间跑遍了尼泊尔的32家大小书店,把国内外人士拍摄的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风物人情、山川地貌的画册、图集、图片翻了一个底儿朝天。但在搜集资料之余,韩书力先生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些图书不是欧美出版的就是日本出版的,而国内出版的关于西藏的外文书籍却一本儿都看不到。于是他回国后参加“两会”时就此事写了一个题为“在加德满都国际图书市场没有我们的声音”的提案,认为印度、尼泊尔都是中国涉藏外宣的第一线,中国关于西藏的好书不少,但在这里却听不到我们的声音。这个提案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批示,很快在加德满都就开了一家中国的书店,至今还是不少中国游客在加德满都旅游时必去的地方。他说:“我作为一个文化界的政协委员,通过在工作中、在艺术实践中发现问题,把它作为一个建议写出来,感觉还是挺光荣的。”“三贴近”:从生活的长河中舀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勺水在西藏工作、生活了40多年,韩书力先生的足迹已遍布西藏70多个县,仅在日喀则一地,他就曾先后93次深入边寨、深入农牧民家庭和寺院禅房,令人叹为观止,但在他的眼中,这只是一位文艺工作者走出了“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当然很重要,但韩书力先生认为还应该有第二步,就是“如何从生活的长河中舀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勺水”。正如他所说,艺术家在深入生活,在接近人民群众、接近藏族的民间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同时,也是一个受到濡染、教育、感动和启发的过程,唐卡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韩书力先生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文艺座谈会和文代会上都曾有过重要讲话,对当前文艺创作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方向性的指示,诸如文艺家和人民的关系,文艺作品和读者、观众的关系,艺术家能不能克服浮躁、拜金、“三俗”等等,提得都很及时、正确。同时总书记也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艺作品中“高原”和“高峰”的差距,这不仅仅是中央的期待,更是全国受众的期待。他说:“包括我在内,很多内地的画家往往容易被名利所诱惑、动摇,而我在优秀的唐卡艺术家和唐卡艺术作品上看到了差距,懂得了敬畏。每当我坐不住的时候,有一点浮躁的时候,好好地拜读一下这些作品,让我可以安静下来,不要离我应该追求的艺术方向太远,所以好的唐卡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阐发正能量的艺术品。”唐卡艺术从神本走向人本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西藏唐卡往往以佛像为主,而在2012年西藏自治区启动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中,传统唐卡技艺和现代社会题材碰撞出了火花。作为该工程的主要负责人,韩书力先生表示,“多数作品在由神本内容向人本内容跨进,艰难地迈出了很可贵的一步”。四年多来,韩书力先生和这些唐卡画家摸爬滚打、一起思索,坚守“唯唐、唯新、唯美”的尺度,许多优秀作品既坚持了唐卡的特色风格,又在内容、手法、形式、材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他看来,这些优秀作品不仅仅是文化创新工程的成果,更是那些唐卡画师们将自己的生命、兴趣和爱好高度统一、投入到艺术中的艰辛劳动的成果,意义十分深远,而画家们也在其中得到了磨炼和成长,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西藏画家特别是藏族画家的现当代作品,无论是在内地还是走出国门,社会反响都是很正面、积极的。改革开放之后,韩书力先生和他的同事曾经参加过多次西藏美术展览团的海外之旅,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尼泊尔等国家多次零距离接触当地的媒体和受众,直观地接收到了海外观众的反馈。韩书力先生说,许多海外观众此前都刻板地认为“西藏的画一定是唐卡,西藏的雕塑一定是铜佛”,却没有想到,西藏艺术家能够将现代的艺术观念、手法与西藏本土的人文风貌如此天衣无缝地结合。展览里既有装置艺术,又有藏族画家用汉族的宣纸、水墨表现的西藏主题,还有汉族画家学习唐卡艺术描绘出的布面重彩……高度的丰富性和兼容性交织出了审美形式的突变性,震撼了海外观众。韩书力先生说,这些藏族艺术家首先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认,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机会接触世界范围内千流百派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侵染、律动。正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坐标、文化自信,才能吸收、吸纳外来流派的精髓,将它们变成自己的血和肉;否则,“外边的终归是外边的,人家的终归是人家的,没有文化自信,别人的肉贴不到你脸上”,“西藏艺术家应该有充分的、十足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民间艺术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宽广的,受众是世界范围的。我们就是要踏踏实实,不怕坐冷板凳,艺术最终是靠质量说话的,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摄影/陈卫国)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1488359640000责编:renmeizi中国西藏网148835964000011["9CaKrnK0Uw1","9CaKrnK0Uoc","9CaKrnK0UdO","9CaKrnK0UdN","9CaKrnK0Uav"]//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301/20170301051508189.jpg{"email":"renmeizi@huanqiu.com","name":"renmeizi"}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拉开今年的全国“两会”序幕,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将再度汇聚一堂,共商国是。2月27日,即将第十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西藏文联原主席、西藏美协主席、西藏书画院院长韩书力先生接受了中国西藏网的专访,回顾了这十几年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经历,以及40多年的西藏生活带给他的艺术感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韩书力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西藏文化保护,在他参加的三届全国政协会议中,累计提出了超过35件独立提案,聚焦唐卡艺术、呼吁成立西藏美术馆等。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当属“关于解决尼泊尔涉藏图书市场中没有中国声音”的提案。那是2007年的时候,韩书力先生接下了创作《西藏和平解放》历史画的任务。为了画出质量、画出特色、画出新意,也画出自己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和感动,韩书力先生给自己提了个要求:画面中的80多个人物形象必须都要有真凭实据,要真实还原20世纪50年代初藏族同胞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服饰外观,画出历史感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但去了国家档案馆等地查询这一历史时期的西藏上层人物在北京的活动情况,还利用假期时间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花了十几天时间跑遍了尼泊尔的32家大小书店,把国内外人士拍摄的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风物人情、山川地貌的画册、图集、图片翻了一个底儿朝天。但在搜集资料之余,韩书力先生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些图书不是欧美出版的就是日本出版的,而国内出版的关于西藏的外文书籍却一本儿都看不到。于是他回国后参加“两会”时就此事写了一个题为“在加德满都国际图书市场没有我们的声音”的提案,认为印度、尼泊尔都是中国涉藏外宣的第一线,中国关于西藏的好书不少,但在这里却听不到我们的声音。这个提案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批示,很快在加德满都就开了一家中国的书店,至今还是不少中国游客在加德满都旅游时必去的地方。他说:“我作为一个文化界的政协委员,通过在工作中、在艺术实践中发现问题,把它作为一个建议写出来,感觉还是挺光荣的。”“三贴近”:从生活的长河中舀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勺水在西藏工作、生活了40多年,韩书力先生的足迹已遍布西藏70多个县,仅在日喀则一地,他就曾先后93次深入边寨、深入农牧民家庭和寺院禅房,令人叹为观止,但在他的眼中,这只是一位文艺工作者走出了“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当然很重要,但韩书力先生认为还应该有第二步,就是“如何从生活的长河中舀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勺水”。正如他所说,艺术家在深入生活,在接近人民群众、接近藏族的民间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同时,也是一个受到濡染、教育、感动和启发的过程,唐卡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韩书力先生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文艺座谈会和文代会上都曾有过重要讲话,对当前文艺创作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方向性的指示,诸如文艺家和人民的关系,文艺作品和读者、观众的关系,艺术家能不能克服浮躁、拜金、“三俗”等等,提得都很及时、正确。同时总书记也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艺作品中“高原”和“高峰”的差距,这不仅仅是中央的期待,更是全国受众的期待。他说:“包括我在内,很多内地的画家往往容易被名利所诱惑、动摇,而我在优秀的唐卡艺术家和唐卡艺术作品上看到了差距,懂得了敬畏。每当我坐不住的时候,有一点浮躁的时候,好好地拜读一下这些作品,让我可以安静下来,不要离我应该追求的艺术方向太远,所以好的唐卡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阐发正能量的艺术品。”唐卡艺术从神本走向人本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西藏唐卡往往以佛像为主,而在2012年西藏自治区启动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中,传统唐卡技艺和现代社会题材碰撞出了火花。作为该工程的主要负责人,韩书力先生表示,“多数作品在由神本内容向人本内容跨进,艰难地迈出了很可贵的一步”。四年多来,韩书力先生和这些唐卡画家摸爬滚打、一起思索,坚守“唯唐、唯新、唯美”的尺度,许多优秀作品既坚持了唐卡的特色风格,又在内容、手法、形式、材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他看来,这些优秀作品不仅仅是文化创新工程的成果,更是那些唐卡画师们将自己的生命、兴趣和爱好高度统一、投入到艺术中的艰辛劳动的成果,意义十分深远,而画家们也在其中得到了磨炼和成长,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西藏画家特别是藏族画家的现当代作品,无论是在内地还是走出国门,社会反响都是很正面、积极的。改革开放之后,韩书力先生和他的同事曾经参加过多次西藏美术展览团的海外之旅,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尼泊尔等国家多次零距离接触当地的媒体和受众,直观地接收到了海外观众的反馈。韩书力先生说,许多海外观众此前都刻板地认为“西藏的画一定是唐卡,西藏的雕塑一定是铜佛”,却没有想到,西藏艺术家能够将现代的艺术观念、手法与西藏本土的人文风貌如此天衣无缝地结合。展览里既有装置艺术,又有藏族画家用汉族的宣纸、水墨表现的西藏主题,还有汉族画家学习唐卡艺术描绘出的布面重彩……高度的丰富性和兼容性交织出了审美形式的突变性,震撼了海外观众。韩书力先生说,这些藏族艺术家首先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认,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机会接触世界范围内千流百派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侵染、律动。正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坐标、文化自信,才能吸收、吸纳外来流派的精髓,将它们变成自己的血和肉;否则,“外边的终归是外边的,人家的终归是人家的,没有文化自信,别人的肉贴不到你脸上”,“西藏艺术家应该有充分的、十足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民间艺术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宽广的,受众是世界范围的。我们就是要踏踏实实,不怕坐冷板凳,艺术最终是靠质量说话的,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摄影/陈卫国)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