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IIwl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调结构 "阵痛"过后气血旺/e3pn4lb1l/e3pog04cb/e3ps5mma9原标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调结构 “阵痛”过后气血旺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顾文俊):“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并非中国人首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处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共同的特征是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大、内生动力不足。而各国也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日本重振地方经济,俄罗斯发展农业,美国回归制造业……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调整旧的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被公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动机与稳定器的中国,也进入了独有的“新常态”;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这不仅将确保中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还将帮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其它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不同,中国主动选择降低增速,目的是要留出弹性空间,以带动经济从“数量至上”向质量优先转变。而对于这轮全球性的经济“新常态”,经济学家将迅速与主动视为成功的关键。著名经济学家陈凤英女士说:“新常态就是非常态,非常态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常态,也就是后危机。所有国家都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谁走在前面,谁就是胜者。” 新一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在经济学家陈凤英看来,“结构性矛盾”涉及多个方面。“比方说我们的产业结构、地区发展结构、收入分配结构,都是出了问题的。‘三期叠加’可能是新常态下的主要特点。”专家所说的“三期叠加”,也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具体是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增长速度的换挡很容易理解,用官方表述就是: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结构调整“阵痛”源于中医的术语,意为短期的间歇性疼痛。到底痛从何来?痛过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经济学家姜跃春看来:“调整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痛。中国经济必须要从过去那种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成集约型的、高质量的增长方式,这样我们以后的发展才会更有底气,走的路也会更长、更远。”舆论认为,调结构的“阵痛”,首当其冲会影响蓝领工人和“三高”产业。不过,专家分析后提出:工人可以通过继续受教育和培训,逐步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三高”产业也将从以往的山西现象向浙江现象转变,走向高端发展。虽然工人和“三高”产业更可能转危为“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没有阻力。专家直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都要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重围”。“事实上,以后是规则、标准、制度化的一种经济,是法制经济。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挡路的还是既得利益者。为什么李克强总理要‘壮士断腕’,我想这个现象,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而国企则是新一轮改革与调整的关键。学者姜跃春认为:“从现在的状况看,很多的国企和央企实际上的效益并不高,但是这一块产业还占用着很大的资源,因此国企的改革我认为还是未来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既然结构调整带来的是“阵痛”,那么到底要痛多久?专家给出的时间表是五年。陈凤英说:“新常态很有可能就是2020前,也就是‘十三五’期间,过了新常态,我们就进入到一种常态发展。”结构调整的时间预估源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事实上,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梯度”的格局,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全国各地并非同步进行。对此,陈凤英说:“比方说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已经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期,它们基本上已经到了一个高级发展的水平。但是,中部地区刚开始转型起飞,还是需要工业化阶段。另外,西部很不发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就从这些地方开始。”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部署,也将有另一番“收获”。专家认为,不仅可以实现未来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以上的目标,而且也能给中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沿海地区需要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服务业更好的,中部地区更多是制造业,西部地区很有可能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沿海地区GDP增长已经完全下来了,只有7%左右,中部地区大约是8%,西部地区可能有10%到12%。中国梯度发展,所以世界看好中国,认为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依然还有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在西部。”这并不仅仅是专家的设想。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过去一年,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年度任务如期完成;与此同时,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22万人,还高于前一年。数据和现实都让专家得出判断,调结构的“阵痛”之后,中国将跨越困扰过许多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以“气血两旺”的新状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陈凤英说:“从世行统计数据来看,1960年,世界上有101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已经到了中等,但是到了2010年,只有11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进入到发达经济体。而中国现在就在这个时候。”1426039358000责编:千帆huanqiu.com142603935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原标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调结构 “阵痛”过后气血旺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顾文俊):“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并非中国人首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处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共同的特征是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大、内生动力不足。而各国也都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日本重振地方经济,俄罗斯发展农业,美国回归制造业……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调整旧的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被公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动机与稳定器的中国,也进入了独有的“新常态”;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这不仅将确保中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还将帮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其它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不同,中国主动选择降低增速,目的是要留出弹性空间,以带动经济从“数量至上”向质量优先转变。而对于这轮全球性的经济“新常态”,经济学家将迅速与主动视为成功的关键。著名经济学家陈凤英女士说:“新常态就是非常态,非常态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常态,也就是后危机。所有国家都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谁走在前面,谁就是胜者。” 新一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在经济学家陈凤英看来,“结构性矛盾”涉及多个方面。“比方说我们的产业结构、地区发展结构、收入分配结构,都是出了问题的。‘三期叠加’可能是新常态下的主要特点。”专家所说的“三期叠加”,也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具体是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增长速度的换挡很容易理解,用官方表述就是: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结构调整“阵痛”源于中医的术语,意为短期的间歇性疼痛。到底痛从何来?痛过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经济学家姜跃春看来:“调整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痛。中国经济必须要从过去那种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成集约型的、高质量的增长方式,这样我们以后的发展才会更有底气,走的路也会更长、更远。”舆论认为,调结构的“阵痛”,首当其冲会影响蓝领工人和“三高”产业。不过,专家分析后提出:工人可以通过继续受教育和培训,逐步适应和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三高”产业也将从以往的山西现象向浙江现象转变,走向高端发展。虽然工人和“三高”产业更可能转危为“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没有阻力。专家直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都要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重围”。“事实上,以后是规则、标准、制度化的一种经济,是法制经济。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挡路的还是既得利益者。为什么李克强总理要‘壮士断腕’,我想这个现象,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而国企则是新一轮改革与调整的关键。学者姜跃春认为:“从现在的状况看,很多的国企和央企实际上的效益并不高,但是这一块产业还占用着很大的资源,因此国企的改革我认为还是未来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既然结构调整带来的是“阵痛”,那么到底要痛多久?专家给出的时间表是五年。陈凤英说:“新常态很有可能就是2020前,也就是‘十三五’期间,过了新常态,我们就进入到一种常态发展。”结构调整的时间预估源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事实上,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梯度”的格局,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全国各地并非同步进行。对此,陈凤英说:“比方说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已经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期,它们基本上已经到了一个高级发展的水平。但是,中部地区刚开始转型起飞,还是需要工业化阶段。另外,西部很不发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就从这些地方开始。”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部署,也将有另一番“收获”。专家认为,不仅可以实现未来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以上的目标,而且也能给中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沿海地区需要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服务业更好的,中部地区更多是制造业,西部地区很有可能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沿海地区GDP增长已经完全下来了,只有7%左右,中部地区大约是8%,西部地区可能有10%到12%。中国梯度发展,所以世界看好中国,认为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依然还有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在西部。”这并不仅仅是专家的设想。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过去一年,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年度任务如期完成;与此同时,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22万人,还高于前一年。数据和现实都让专家得出判断,调结构的“阵痛”之后,中国将跨越困扰过许多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以“气血两旺”的新状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陈凤英说:“从世行统计数据来看,1960年,世界上有101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已经到了中等,但是到了2010年,只有11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进入到发达经济体。而中国现在就在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