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1bbz作者:张妮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李河君: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链/e3pn4lb1l/e3pohqpj3/e3q97kqii【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形势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两会,他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链,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李河君认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将改变我国传统的航天发展模式,提升我国航天产业整体实力。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模式从事航天领域的投融资、研发、生产制造、发射、运营维护和应用开发等活动,投资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商业航天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商业模式。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2015年航天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航天产业链,最近十几年快速发展,已趋于成熟。美国为促进商业航天的发展,通过了《鼓励私营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航天现代投资法》、《商业航天法》等政策法规,同时配套一系列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具体规则和资助计划,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天生态。其商业航天对外出口在2015年达1189亿美元,使美国航天从单一的政治使命转变为可以产生利润的商业板块。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众多私营公司已充分参与到航天产品的制造开发当中,加快了美国科技创新的速度,提升了美国整体经济实力。李河君表示,目前,我国航天产业主要采用由国营航天企业立项——科研攻关——生产设备、开发新材料——发射与应用的高成本模式。近年来,中国航天已步入“商用时代”,昔日“散、弱、小”的发展态势开始改变,包括商业火箭发射、微小卫星、商业遥感等都已成为航天技术商用的热点。据中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航天工业产值将突破8000亿元。部分民营高新科技企业已经在航天商业化模式下为我国航天产业做出贡献,但商业航天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民营企业想要利用自身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到航天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在政策、信息、渠道、技术研发共享平台等方面,尚存在诸多“玻璃门”、“弹簧门”、“天花板”。李河君建议,国家完善商业航天政策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等,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项目信息、科研平台、技术研发、元器件及新材料市场等,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到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当中。李河君还建议,鼓励民营企业并购世界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2016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披露的交易金额达2210亿美元,增加246%,超过前4年的总和。但由于国内外多种原因,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也遭遇不少阻力,诸多并购项目“流产”,企业在海外融资遇到不少困难。为此,李河君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鼓励民营企业并购海外高新技术类公司,鼓励民企与国企“抱团出海”并购;通过专项资金、优惠贷款、海外中资金融机构等渠道,以及在外汇使用方面,为民营企业全球技术并购提供金融支持;对民营企业海外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项目,在立项、资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民营企业海外技术创新成果向国内转移,在税收优惠、技术创新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14891669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48916694000011["9CaKrnK1bbt","9CaKrnK1baU","9CaKrnK1b06","9CaKrnK1b00","9CaKrnK1aZP"]//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311/01/44/20170311014403123.pn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形势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两会,他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链,促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李河君认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将改变我国传统的航天发展模式,提升我国航天产业整体实力。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模式从事航天领域的投融资、研发、生产制造、发射、运营维护和应用开发等活动,投资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商业航天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商业模式。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2015年航天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航天产业链,最近十几年快速发展,已趋于成熟。美国为促进商业航天的发展,通过了《鼓励私营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航天现代投资法》、《商业航天法》等政策法规,同时配套一系列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具体规则和资助计划,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天生态。其商业航天对外出口在2015年达1189亿美元,使美国航天从单一的政治使命转变为可以产生利润的商业板块。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众多私营公司已充分参与到航天产品的制造开发当中,加快了美国科技创新的速度,提升了美国整体经济实力。李河君表示,目前,我国航天产业主要采用由国营航天企业立项——科研攻关——生产设备、开发新材料——发射与应用的高成本模式。近年来,中国航天已步入“商用时代”,昔日“散、弱、小”的发展态势开始改变,包括商业火箭发射、微小卫星、商业遥感等都已成为航天技术商用的热点。据中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航天工业产值将突破8000亿元。部分民营高新科技企业已经在航天商业化模式下为我国航天产业做出贡献,但商业航天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民营企业想要利用自身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到航天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在政策、信息、渠道、技术研发共享平台等方面,尚存在诸多“玻璃门”、“弹簧门”、“天花板”。李河君建议,国家完善商业航天政策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等,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航天产业项目信息、科研平台、技术研发、元器件及新材料市场等,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到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当中。李河君还建议,鼓励民营企业并购世界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2016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披露的交易金额达2210亿美元,增加246%,超过前4年的总和。但由于国内外多种原因,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也遭遇不少阻力,诸多并购项目“流产”,企业在海外融资遇到不少困难。为此,李河君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鼓励民营企业并购海外高新技术类公司,鼓励民企与国企“抱团出海”并购;通过专项资金、优惠贷款、海外中资金融机构等渠道,以及在外汇使用方面,为民营企业全球技术并购提供金融支持;对民营企业海外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项目,在立项、资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民营企业海外技术创新成果向国内转移,在税收优惠、技术创新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