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1bJE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委员姜昆:城市不懂基层对曲艺的爱/e3pn4lb1l/e3pohqpj3/e3q97kqii《宇宙牌香烟》《虎口脱险》《五官争功》《超生游击队》《点子公司》……“我想死你们啦”“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啊趟着走”“下蛋的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还记得这些带给千家万户欢声笑语的相声小品、风靡一时的经典桥段么?全媒体时代,大众精神生活越发丰富多彩,崭新娱乐手段层出不穷,而曾经兴盛一时的传统曲艺形式却面临观众群体流失、演员队伍缩水、演出舞台缺失的尴尬。传统曲艺传承与发展如何逆势破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提交了一份关于在高校设立曲艺特设专业的提案,九局闻讯专门采访了姜昆,请他谈谈曲艺发展现状和曲艺人才培养等问题。1、最近几年您的政协提案都是关于将曲艺纳入高等教育,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提案有哪些新的想法?过去的提案都是一些想法和建议,这些想法建议虽然得到大家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也收到了回复,但是怎么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在今年的提案里明确提出了在一些高等教育院校设立曲艺专业的具体办法。我提议由辽宁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聊城大学等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准予设立曲艺特设专业,尽快为曲艺高等教育特别是曲艺本科教育破除瓶颈、迈出曲艺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步。我也非常希望通过这样一份提案,切实履行我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责,促使曲艺特设专业尽快在高等院校建立起来。2、在人们印象中,曲艺大都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这样一种培养方式,您为什么希望通过高校特设专业教育这种方式培养曲艺人才?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倒过来讲,现在我们的曲艺演员为什么要继续沿袭过去那种师承方式呢?一方面有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现在我们曲艺没有高等院校文凭,没有这种认可机制,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采用原来的方式。否则没有得到本行业和社会共同认知的认可,那就有点类似于“左道旁门”。可以讲,这是一种体制机制的缺失。曲艺高等教育体制,就是对“拜门”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提升,使它积极的东西继续保留,消极的影响逐渐消退,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3、您认为在高等院校培养曲艺人才有哪些优势?为什么目前我们曲艺发展得有些滞后?就在于背后的文化底蕴不足,支撑不够。过去是天桥、街摊儿这些撂地的场所孕育了曲艺,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让它存在于这个地方,而是应该按照时代发展要求的那样,让曲艺从地摊儿逐渐地走向茶舍、剧场,电台、电视,然后到网络,由小舞台登上了大舞台,由为小众服务到为大众服务,这是一个趋势。我们需要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就是要寻找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老艺术家们毕生提炼出来的最精髓的东西,要让它成为支撑艺术前进的理论基础。有人说,现在不应该革新,就应该回到从前那样,曲艺就是逗笑儿的,不俗不乐,必须有俗的东西,甚至把庸俗的东西搞进来了。为什么大家容易被这种说法扰乱,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理论支撑,去剔除被历史证明了是错误的东西。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特设专业,不但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还可以推进曲艺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为曲艺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撑,这是很大的优势。4、在全媒体时代,娱乐手段如此丰富,传统的相声、小品这些曲艺形式还有生存的空间吗?目前我们整个曲艺说唱艺术队伍是非常好的,但整个大的趋势对我们压力很大。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对我们的相声、小品包括各种民族说唱艺术丧失过信心。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城市人对传统说唱艺术在老百姓身上的“根深蒂固”和市场受欢迎度基本上不了解。我特别希望大家可以到基层尤其是第一线去看一看我们曲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在最接地气的人民大众那里。河南平顶山地区的马街书会,每年数十万人自发地到那里。干嘛呢?听河南坠子、听河南大调曲子、听山东琴书、听西河大鼓、听评书。就是在农村,就是在地头,几十万人的场面,可以说一点不逊色于戛纳。只不过戛纳是在城市,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而我们这里是在农村,是用人们最朴实的感情堆积起来的。有多少中国人知道这个呢?没有。我们可以到湖南祁东看看,那里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离不开祁东渔鼓,甚至有些会议开会之前都要先唱上一段,它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再到广东看看,“万家灯火万家弦”,这是郭沫若先生为广东粤曲写的一首诗,说的就是有灯的地方就有人在唱粤曲,一点都不夸张,那个受欢迎的盛况我们城里的人并不知道。可以说,我们中国的曲艺跟老百姓是血肉的关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把我们自己最有血肉感的那些东西丧失了。5、今年央视春晚您的相声《新虎口脱险》受到观众好评,讽刺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您怎么看待相声讽刺功能弱化这种说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民族的自信,一个社会的自信,就体现在它能不能够自省,能不能够通过讽刺来查找自己身上的毛病和社会的弊病,我觉得这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有人说,姜昆你说大家伙围着用手机照相,好像我们都见死不救了似的,怕有社会影响,可是相声表演完后很多人对我说的这些问题有同感。这是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么?并没有。我觉得讽刺的功能是我们相声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坚决不可丢。我们老一代艺术家们的很多优秀相声作品都把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把相声看成一个纯粹的搞笑工具,那相声的生命力就丧失了。社会需要不断地前进,曲艺也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三十年前我掉进老虎洞里了,那时候只是反映一种社会的浮躁,还没有直接地针砭时弊,三十年后我们已经针砭时弊了。那么再往前发展,我还真在想有一天我掉进一个虚拟空间的老虎洞,面对大数据对我们的威胁的时候,面对商家把你个人的数据掌握得一清二楚的时候,人们在各种信息面前处于无助状态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相声还能有一番作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郭振宇)1489220100000责编:zhangjinjin人民日报中央厨房148922010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311/20170311041734343.png{"email":"zhangjinjin@huanqiu.com","name":"zhangjinjin"}
《宇宙牌香烟》《虎口脱险》《五官争功》《超生游击队》《点子公司》……“我想死你们啦”“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啊趟着走”“下蛋的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还记得这些带给千家万户欢声笑语的相声小品、风靡一时的经典桥段么?全媒体时代,大众精神生活越发丰富多彩,崭新娱乐手段层出不穷,而曾经兴盛一时的传统曲艺形式却面临观众群体流失、演员队伍缩水、演出舞台缺失的尴尬。传统曲艺传承与发展如何逆势破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提交了一份关于在高校设立曲艺特设专业的提案,九局闻讯专门采访了姜昆,请他谈谈曲艺发展现状和曲艺人才培养等问题。1、最近几年您的政协提案都是关于将曲艺纳入高等教育,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提案有哪些新的想法?过去的提案都是一些想法和建议,这些想法建议虽然得到大家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也收到了回复,但是怎么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在今年的提案里明确提出了在一些高等教育院校设立曲艺专业的具体办法。我提议由辽宁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聊城大学等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准予设立曲艺特设专业,尽快为曲艺高等教育特别是曲艺本科教育破除瓶颈、迈出曲艺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步。我也非常希望通过这样一份提案,切实履行我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责,促使曲艺特设专业尽快在高等院校建立起来。2、在人们印象中,曲艺大都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这样一种培养方式,您为什么希望通过高校特设专业教育这种方式培养曲艺人才?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倒过来讲,现在我们的曲艺演员为什么要继续沿袭过去那种师承方式呢?一方面有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现在我们曲艺没有高等院校文凭,没有这种认可机制,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采用原来的方式。否则没有得到本行业和社会共同认知的认可,那就有点类似于“左道旁门”。可以讲,这是一种体制机制的缺失。曲艺高等教育体制,就是对“拜门”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有益的补充和提升,使它积极的东西继续保留,消极的影响逐渐消退,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3、您认为在高等院校培养曲艺人才有哪些优势?为什么目前我们曲艺发展得有些滞后?就在于背后的文化底蕴不足,支撑不够。过去是天桥、街摊儿这些撂地的场所孕育了曲艺,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让它存在于这个地方,而是应该按照时代发展要求的那样,让曲艺从地摊儿逐渐地走向茶舍、剧场,电台、电视,然后到网络,由小舞台登上了大舞台,由为小众服务到为大众服务,这是一个趋势。我们需要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就是要寻找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老艺术家们毕生提炼出来的最精髓的东西,要让它成为支撑艺术前进的理论基础。有人说,现在不应该革新,就应该回到从前那样,曲艺就是逗笑儿的,不俗不乐,必须有俗的东西,甚至把庸俗的东西搞进来了。为什么大家容易被这种说法扰乱,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理论支撑,去剔除被历史证明了是错误的东西。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特设专业,不但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还可以推进曲艺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为曲艺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撑,这是很大的优势。4、在全媒体时代,娱乐手段如此丰富,传统的相声、小品这些曲艺形式还有生存的空间吗?目前我们整个曲艺说唱艺术队伍是非常好的,但整个大的趋势对我们压力很大。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对我们的相声、小品包括各种民族说唱艺术丧失过信心。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城市人对传统说唱艺术在老百姓身上的“根深蒂固”和市场受欢迎度基本上不了解。我特别希望大家可以到基层尤其是第一线去看一看我们曲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在最接地气的人民大众那里。河南平顶山地区的马街书会,每年数十万人自发地到那里。干嘛呢?听河南坠子、听河南大调曲子、听山东琴书、听西河大鼓、听评书。就是在农村,就是在地头,几十万人的场面,可以说一点不逊色于戛纳。只不过戛纳是在城市,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而我们这里是在农村,是用人们最朴实的感情堆积起来的。有多少中国人知道这个呢?没有。我们可以到湖南祁东看看,那里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离不开祁东渔鼓,甚至有些会议开会之前都要先唱上一段,它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再到广东看看,“万家灯火万家弦”,这是郭沫若先生为广东粤曲写的一首诗,说的就是有灯的地方就有人在唱粤曲,一点都不夸张,那个受欢迎的盛况我们城里的人并不知道。可以说,我们中国的曲艺跟老百姓是血肉的关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把我们自己最有血肉感的那些东西丧失了。5、今年央视春晚您的相声《新虎口脱险》受到观众好评,讽刺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您怎么看待相声讽刺功能弱化这种说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民族的自信,一个社会的自信,就体现在它能不能够自省,能不能够通过讽刺来查找自己身上的毛病和社会的弊病,我觉得这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有人说,姜昆你说大家伙围着用手机照相,好像我们都见死不救了似的,怕有社会影响,可是相声表演完后很多人对我说的这些问题有同感。这是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么?并没有。我觉得讽刺的功能是我们相声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坚决不可丢。我们老一代艺术家们的很多优秀相声作品都把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把相声看成一个纯粹的搞笑工具,那相声的生命力就丧失了。社会需要不断地前进,曲艺也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三十年前我掉进老虎洞里了,那时候只是反映一种社会的浮躁,还没有直接地针砭时弊,三十年后我们已经针砭时弊了。那么再往前发展,我还真在想有一天我掉进一个虚拟空间的老虎洞,面对大数据对我们的威胁的时候,面对商家把你个人的数据掌握得一清二楚的时候,人们在各种信息面前处于无助状态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相声还能有一番作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郭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