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TVY作者:张妮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粤港澳大湾区应巩固“文化共生”/e3pn4lb1l/e3poicfse/e3ptul15g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战略。一年内,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政商学媒各界深度互动,以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为代表的交流合作平台相继成立,有效推动议题讨论和实践。加快融入、加快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打好“地基”,进入落地的新阶段。今年,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在区域、民间层面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在当前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更大突破。比如,居民生活方面,试点推行身份证明“E证通”,使大湾区居民在一部手机上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核检需求,提高通行效率;协同创新方面,将深港河套地区打造为大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研究在该地区新设“湾区大学”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径;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进一步扩大前海、横琴等已有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和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二是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同时,充分利用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三是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建议国家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着眼于促进大湾区青年人交流、沟通、理解和融合,进一步整合提升相关青年活动项目,出台政策鼓励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为优秀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在去年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有专家提出,融合就像煲汤,怎么煲这个汤才好喝?关键是料都要熟,大家才能融合。如果料还是生的,大家很生疏,这个汤是不行的。因此,关键是让彼此熟悉、融合。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去年,我们发起了一个夏令营,把三地的孩子聚在一起,到腾讯、大疆等企业参观,让他们有很多机会了解内地科技的发展,效果非常好。我们想每年都办,而且扩大规模。很多粤港澳大企业都很愿意在这方面出力。此外,应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四是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大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大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策,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全球的科技变革又到了一个大的风口。科技是未来引领全球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说,各国的竞争主要来自于科技力量。“全球十大市值”公司,已经从过去以能源、运营商等资源型公司为主,变成现在的十家里有七家都是科技型企业。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天文学家,后来学了计算机,也跟科技沾边。但现在的孩子想成为科学家的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多。我认为,应加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培养才能,而网络素养更应强调德,德才兼备的数字一代才能够挑起未来发展的大梁。建议政府设立“青少年科学发展”专项基金,培养了解科学、了解网络、了解青少年的专业教育者,推动网络素养进入中小学课堂。同时,引导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如企业、研究机构、科学场馆等开放自身资源,深入参与其中。(张妮)15206256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52062560000011["9CaKrnK6Tac","9CaKrnK6Pud","9CaKrnK6Oz4","9CaKrnK6Ota","9CaKrnK6Tai"]{"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战略。一年内,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政商学媒各界深度互动,以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为代表的交流合作平台相继成立,有效推动议题讨论和实践。加快融入、加快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打好“地基”,进入落地的新阶段。今年,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我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决策;在区域、民间层面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定期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在当前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更大突破。比如,居民生活方面,试点推行身份证明“E证通”,使大湾区居民在一部手机上承载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核检需求,提高通行效率;协同创新方面,将深港河套地区打造为大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研究在该地区新设“湾区大学”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径;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进一步扩大前海、横琴等已有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和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二是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同时,充分利用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三是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建议国家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着眼于促进大湾区青年人交流、沟通、理解和融合,进一步整合提升相关青年活动项目,出台政策鼓励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为优秀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在去年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有专家提出,融合就像煲汤,怎么煲这个汤才好喝?关键是料都要熟,大家才能融合。如果料还是生的,大家很生疏,这个汤是不行的。因此,关键是让彼此熟悉、融合。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去年,我们发起了一个夏令营,把三地的孩子聚在一起,到腾讯、大疆等企业参观,让他们有很多机会了解内地科技的发展,效果非常好。我们想每年都办,而且扩大规模。很多粤港澳大企业都很愿意在这方面出力。此外,应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四是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大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大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策,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全球的科技变革又到了一个大的风口。科技是未来引领全球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说,各国的竞争主要来自于科技力量。“全球十大市值”公司,已经从过去以能源、运营商等资源型公司为主,变成现在的十家里有七家都是科技型企业。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天文学家,后来学了计算机,也跟科技沾边。但现在的孩子想成为科学家的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多。我认为,应加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培养才能,而网络素养更应强调德,德才兼备的数字一代才能够挑起未来发展的大梁。建议政府设立“青少年科学发展”专项基金,培养了解科学、了解网络、了解青少年的专业教育者,推动网络素养进入中小学课堂。同时,引导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如企业、研究机构、科学场馆等开放自身资源,深入参与其中。(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