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Nzo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智库锐见:国家治理,离不开科学统计/e3pn4lb1l/e3poicfse/e3ptul6l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家治理必须知己知彼,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这就是统计。一个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主人的精打细算;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更离不开治理者心中有数,运筹帷幄。今天,小智邀请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智库专家王思彤跟我们聊聊统计工作那些事,看看统计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统计的一般职能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我国统计界把统计的职能概括为三大职能,即信息、咨询与监督,这与《统计法》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信息职能是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监督职能是对信息、咨询职能的拓展。统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的力量在于无处不在的应用性。统计作为一种计量手段和方法,从上古就开始服务于百姓生活了,史称“结绳记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统计又演变为国家管理的一种职能,为统治阶级提供统计服务,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是以17世纪英国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出版为标志的,他被马克思称为“统计学创始人”。统计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数量性是指统计着眼于研究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量多少、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数量变化趋势等;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只有对大量的生育人口进行观察才能得出男孩、女孩的出生比例,若只对个别家庭观察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具体性是指统计关注某一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学。统计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只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才能把握规律,掌握主动,抢占先机,这是今天的治理者必须重视数量也必须重视统计的原因所在。要对国民经济这个庞大的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全面掌握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过程、结果的数量信息,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抛弃了统计工作,就等于盲人骑瞎马,不可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新中国成立以后,统计工作一直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县以上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统计机构,有不少地区的统计工作向乡镇、村延伸,为准确及时地搜集和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如,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印发了《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若干规定》,其中专门规定“由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建设、更新改造、车船购置和其他措施的投资规模每月统计一次,集体和个人的投资半年统计一次”,揭开了投资统计的序幕。2004年,国务院决定在我国正式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的通知》,这为监测劳动力流转、制定用工政策和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统计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发挥,不仅仅体现在每年出版的统计年鉴、每年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召开的统计新闻发布会,以及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周期性的大型普查和调查上,更体现在日常的以党政领导为主要对象的统计服务中。比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向中央领导同志和“两办”报送的信息多达几百篇,被“两办”采用的也多达数百篇,并有数十篇次会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特别是在对经济形势的研判上,究竟是稳中有进、还是稳中有落,究竟是稳中向好、还是又好又快,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增速放缓,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增长区间,怎样看待未来经济走势等等,都通过准确翔实的统计数据及时为高层提供科学分析及对策建议,很多观点被领导采纳,对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智库和参谋助手作用。当然,统计工作也有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时刻。比如,2017年底我国首次公布全国及各省绿色发展指数,就是由国家统计局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组部等部门共同完成的,昭示了生态文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统计在国际比较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怎样才能成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有没有可能培育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有哪些发展指标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依靠统计。我们强调统计要与国际接轨,目的是为了方便进行国际比较,在国际上有说服力、形成话语力。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国家统计局整理编发了题为《国外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统计报告,从中外经济结构的比较中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消费的地位问题,对当时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服务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统计,不能掉入这些陷阱陷阱一:统计数据不真实真实和准确是统计的生命,是统计咨询、监督功能发挥的基础,也是对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把决策产生过程当成一条流水线的话,那么统计数据就是源头。如果源头输入的统计数据是完全不可信的垃圾数据,最终输出的决策也会误国误民,所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统计数据。比如大跃进时期,大部分领导干部对 “大炼钢铁”运动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但当时的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高扬同志到河南省检查工作,就不相信炼钢点上报的统计数字,自己组织干部实地带着磅称,到炼钢点去检验计量,给浮夸风揭了底,保证了提供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陷阱二:统计咨询不客观统计部门是没有部门利益、相对中立的部门,这是统计部门的独特优势,但是部门优势不等于生产的统计产品一定是客观的。统计部门必须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供全面、尽可能反映实际的统计数据,提供咨询意见。比如,在今天大数据时代,国家的统计部门尽管还有官方的数据收集渠道,但是也要多方收集类似淘宝、京东这样市场化公司的数据,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带有政治色彩和倾向性地形成意见、建议。陷阱三:统计监督不到位统计监督是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的监督,即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这是更高层次的监督,是政府统计功能的最高体现和升华。在这方面,统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不能越位,又必须到位、不能缺位,特别是要当好晴雨表和预报员,实时监测,及时预警,防患未然。比如,针对地方某个行业投资规模过大可能会引发经济过热,或者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较高等现象,统计部门都有责任提前预警,给当地政府提供意见、建议。这时候,统计部门起到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是未雨绸缪,会避免决策出现偏差或走弯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1519790100000责编:秦阿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15197901000001[]{"email":"qinaqi@huanqiu.com","name":"秦阿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家治理必须知己知彼,从这个角度上看,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这就是统计。一个家要兴旺发达,离不开主人的精打细算;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更离不开治理者心中有数,运筹帷幄。今天,小智邀请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智库专家王思彤跟我们聊聊统计工作那些事,看看统计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统计的一般职能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我国统计界把统计的职能概括为三大职能,即信息、咨询与监督,这与《统计法》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信息职能是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咨询职能是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监督职能是对信息、咨询职能的拓展。统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的力量在于无处不在的应用性。统计作为一种计量手段和方法,从上古就开始服务于百姓生活了,史称“结绳记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统计又演变为国家管理的一种职能,为统治阶级提供统计服务,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如此。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是以17世纪英国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出版为标志的,他被马克思称为“统计学创始人”。统计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数量性是指统计着眼于研究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量多少、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数量变化趋势等;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只有对大量的生育人口进行观察才能得出男孩、女孩的出生比例,若只对个别家庭观察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具体性是指统计关注某一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学。统计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只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才能把握规律,掌握主动,抢占先机,这是今天的治理者必须重视数量也必须重视统计的原因所在。要对国民经济这个庞大的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全面掌握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过程、结果的数量信息,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抛弃了统计工作,就等于盲人骑瞎马,不可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新中国成立以后,统计工作一直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县以上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统计机构,有不少地区的统计工作向乡镇、村延伸,为准确及时地搜集和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如,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印发了《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若干规定》,其中专门规定“由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建设、更新改造、车船购置和其他措施的投资规模每月统计一次,集体和个人的投资半年统计一次”,揭开了投资统计的序幕。2004年,国务院决定在我国正式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的通知》,这为监测劳动力流转、制定用工政策和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统计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发挥,不仅仅体现在每年出版的统计年鉴、每年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召开的统计新闻发布会,以及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周期性的大型普查和调查上,更体现在日常的以党政领导为主要对象的统计服务中。比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向中央领导同志和“两办”报送的信息多达几百篇,被“两办”采用的也多达数百篇,并有数十篇次会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特别是在对经济形势的研判上,究竟是稳中有进、还是稳中有落,究竟是稳中向好、还是又好又快,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增速放缓,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增长区间,怎样看待未来经济走势等等,都通过准确翔实的统计数据及时为高层提供科学分析及对策建议,很多观点被领导采纳,对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智库和参谋助手作用。当然,统计工作也有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时刻。比如,2017年底我国首次公布全国及各省绿色发展指数,就是由国家统计局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中组部等部门共同完成的,昭示了生态文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引导力。统计在国际比较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怎样才能成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有没有可能培育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有哪些发展指标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要回答这些问题,只有依靠统计。我们强调统计要与国际接轨,目的是为了方便进行国际比较,在国际上有说服力、形成话语力。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国家统计局整理编发了题为《国外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统计报告,从中外经济结构的比较中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消费的地位问题,对当时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服务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统计,不能掉入这些陷阱陷阱一:统计数据不真实真实和准确是统计的生命,是统计咨询、监督功能发挥的基础,也是对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把决策产生过程当成一条流水线的话,那么统计数据就是源头。如果源头输入的统计数据是完全不可信的垃圾数据,最终输出的决策也会误国误民,所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统计数据。比如大跃进时期,大部分领导干部对 “大炼钢铁”运动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但当时的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高扬同志到河南省检查工作,就不相信炼钢点上报的统计数字,自己组织干部实地带着磅称,到炼钢点去检验计量,给浮夸风揭了底,保证了提供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陷阱二:统计咨询不客观统计部门是没有部门利益、相对中立的部门,这是统计部门的独特优势,但是部门优势不等于生产的统计产品一定是客观的。统计部门必须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供全面、尽可能反映实际的统计数据,提供咨询意见。比如,在今天大数据时代,国家的统计部门尽管还有官方的数据收集渠道,但是也要多方收集类似淘宝、京东这样市场化公司的数据,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做到不偏不倚,不带有政治色彩和倾向性地形成意见、建议。陷阱三:统计监督不到位统计监督是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的监督,即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这是更高层次的监督,是政府统计功能的最高体现和升华。在这方面,统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不能越位,又必须到位、不能缺位,特别是要当好晴雨表和预报员,实时监测,及时预警,防患未然。比如,针对地方某个行业投资规模过大可能会引发经济过热,或者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较高等现象,统计部门都有责任提前预警,给当地政府提供意见、建议。这时候,统计部门起到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是未雨绸缪,会避免决策出现偏差或走弯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