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Tzv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余德辉委员:在雄安建“中央大学”,2035年达世界顶级/e3pn4lb1l/e3poicfse/e3ptt02r9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澎湃新闻从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秘书处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辉,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及“双创”园区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在这份大会发言中,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即以一所“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有机重组N所一流学科大学,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大学核心主体,并吸收X所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中国“中央大学”系统(CCU system)。余德辉具体解释了“1+N+X”模式的构成。“1”是将首都一所“双一流”大学整体搬迁并更名,作为中央大学的基础。比如,可以选择工信部直属的一所大学。 “N”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若干所一流学科的大学或学院,通过有机重整并同步更名(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形式保留原校名),共同组成中央大学本部。“1+N”构建起学科门类齐全、本硕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为主导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X”是吸引北京疏解的一批大学、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鼓励他们分别与中央大学以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形成应用科学研究体系,共享教育和研究设施,共建中央大学系统,并可以同时授予中央大学学位。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余德辉认为,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起点定位建设雄安新区,打造新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需要一所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大学。这样一所大学不仅是创造“雄安质量”、原创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也将伴随着新时代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全球综合性一流大学的排头兵。围绕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及“双创”园区,余德辉的总体构想是,以大学为核心,围绕大学的组建和配套办学,凝聚和带动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有序建设“产学研用”科研和应用体系,辐射形成具有创新基因的“双创”园区。余德辉指出,以大学为核心的“产学研用”有机体系,不但能达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的目的,而且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强化交叉科学综合研究,培育新动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三大使命”。对于如何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央大学及“双创”园区,余德辉提出了三条具体思路。一是综合性建设。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科齐全、规模巨大、质量一流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哈佛大学一样开设6000门课程供本科生选择。在国际上,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齐全、质量一流,而且在校学生总数巨大。比如加州大学每个校区都有几万人,在校生总数已接近30万人。二是国际化建设。首先是学生的国际化。外籍学生一般要占15%以上。外籍学生能够和国内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碰撞,将会有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其次是师资的国际化。按照15%左右的比例,引进外籍教授,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再次是研究的国际化。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实现双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搭建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营造创新、开放、共享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化环境。三是研究型建设。把中央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共建共享的通用研究平台,带动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使教育设施、硬件建设、科研环境、产业化条件等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千年大计,人才先行。余德辉指出,要通过办这样一所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大学,培养一大批全球顶尖的大师级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创新人才,产出一大批重大突破性基础研究成果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培育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世界级“硅谷”,引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科研和新兴产业发展。在这份大会发言的最后,余德辉提出了中央大学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三个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大学形成一定规模,在校学生3万人以上,本硕博比例达3:2:1,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0年,中央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倍增,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一大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5年,中央大学实现“产学研+双创”一体化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产学研用”引领能力,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达到世界一流大学顶级水平。1520572140000责编:刘艳君澎湃新闻15205721400002["9CaKrnK6Tzq","9CaKrnK6Tzk","9CaKrnK6TyB","9CaKrnK6Ty4","9CaKrnK6Txp","9CaKrnK6Txe","9CaKrnK6Twf","9CaKrnK6Twp"]{"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澎湃新闻从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秘书处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辉,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及“双创”园区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在这份大会发言中,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即以一所“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有机重组N所一流学科大学,形成一体化紧密型的大学核心主体,并吸收X所大学研究生院和各类研究机构,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中国“中央大学”系统(CCU system)。余德辉具体解释了“1+N+X”模式的构成。“1”是将首都一所“双一流”大学整体搬迁并更名,作为中央大学的基础。比如,可以选择工信部直属的一所大学。 “N”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若干所一流学科的大学或学院,通过有机重整并同步更名(也可以考虑以适当的形式保留原校名),共同组成中央大学本部。“1+N”构建起学科门类齐全、本硕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为主导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X”是吸引北京疏解的一批大学、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鼓励他们分别与中央大学以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形成应用科学研究体系,共享教育和研究设施,共建中央大学系统,并可以同时授予中央大学学位。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余德辉认为,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起点定位建设雄安新区,打造新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需要一所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大学。这样一所大学不仅是创造“雄安质量”、原创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也将伴随着新时代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全球综合性一流大学的排头兵。围绕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及“双创”园区,余德辉的总体构想是,以大学为核心,围绕大学的组建和配套办学,凝聚和带动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有序建设“产学研用”科研和应用体系,辐射形成具有创新基因的“双创”园区。余德辉指出,以大学为核心的“产学研用”有机体系,不但能达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的目的,而且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强化交叉科学综合研究,培育新动能、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三大使命”。对于如何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央大学及“双创”园区,余德辉提出了三条具体思路。一是综合性建设。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科齐全、规模巨大、质量一流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哈佛大学一样开设6000门课程供本科生选择。在国际上,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齐全、质量一流,而且在校学生总数巨大。比如加州大学每个校区都有几万人,在校生总数已接近30万人。二是国际化建设。首先是学生的国际化。外籍学生一般要占15%以上。外籍学生能够和国内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碰撞,将会有效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其次是师资的国际化。按照15%左右的比例,引进外籍教授,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再次是研究的国际化。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实现双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搭建国际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营造创新、开放、共享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化环境。三是研究型建设。把中央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共建共享的通用研究平台,带动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使教育设施、硬件建设、科研环境、产业化条件等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千年大计,人才先行。余德辉指出,要通过办这样一所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大学,培养一大批全球顶尖的大师级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创新人才,产出一大批重大突破性基础研究成果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培育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世界级“硅谷”,引领新时代中国的教育科研和新兴产业发展。在这份大会发言的最后,余德辉提出了中央大学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三个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大学形成一定规模,在校学生3万人以上,本硕博比例达3:2:1,形成一批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0年,中央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倍增,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一大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5年,中央大学实现“产学研+双创”一体化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产学研用”引领能力,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达到世界一流大学顶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