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iUX8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两会】就是这件事!牵动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心/e3pn4lb1l/e7lgfvm92/ed451urka3月6日,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两会精英汇”沙龙活动开启,邀请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委员围绕卫生与健康领域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在3月9日第四场沙龙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围绕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深入交流。快来看看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都说了啥↓↓让基层百姓有地方、有人看病分级诊疗制度能否真正落实,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百姓有地方看病和有人看病的问题。在“做强县”方面。建议通过紧密型医联体等形式,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区域医学中心,全方位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在“做活乡”方面。建议加大力度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以“县聘乡用”的办法,确保一个乡镇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实现常见病普通病不出乡。在“做稳村”方面。建议以“乡聘村用”的办法,村医身份由个体转为乡镇卫生院聘用职工。实现农民群众“看病有人管”“小病不出村”。县域医共体建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我国农村人口多,推进县域医共体,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想取得扎实的成效,就不能急于求成,要用足够的时间来夯实基础,通过配套政策的建立和倾斜,真正把人才留在基层。另外,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智能+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增加财政投入等多方渠道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能力,解决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的问题,提高老百姓在基层就医的依从性,让人民群众在基层就能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医疗中心:让患者少跑路看好病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舆论导向,我们的目的是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既要让接受就医服务的患者满意,同时也要让提供服务的医生满意,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构架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看病就医流向的引导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持续不断的优化和构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既要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又要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让患者不至于跑得太远就能看好病。同时要切实限制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保证合理布局,避免虹吸效应。尽快实现分级诊疗,老百姓有序就医。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远程医疗硬件建设的投入,在充分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远程医疗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创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调动社会力量高效参与。同时,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制定服务分类目录,对远程会诊等项目制定指导价格,发挥“社保杠杆”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此外,制定兼顾服务申请医院、服务供给医院和医务人员三方参与的合理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界定远程医疗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健康管理队伍刻不容缓我国应尽快建立一支完备的健康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应该起到家庭医生的作用:能够对居民健康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如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等)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构建起重大疾病预防、筛查、早诊早治的防控体系。这支队伍应该起到城乡居民与医疗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平时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在居民患病时进行初步诊断并帮其预约到合适医疗机构,以建立有效的诊疗秩序。居民患病后的康复期,也可起到康复指导的作用。这支队伍将通过促进居民健康管理、预防健康危险因素、疾病筛查、疾病干预、早诊早治等措施,减少因重大疾病而导致的社会负担、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医共体不能搞帮扶式推进县域医共体,首先,应更加重视医保基金在各个层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建议对医共体的考核更多侧重医保基金在县域内使用了多少。云南省在出台相关文件时专门对在乡镇一级的医保基金使用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次,收费和分配机制要完善,不能是任务式的、帮扶式的,否则难以持久。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打好一套组合拳,相关政策精神不能相互抵触。分级有序服务的关键在基层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优质”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而高效,是指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建立层级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富有效率的分级有序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切实有效地提升了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核心和关键在于强化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围绕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盘活人力资源、提升服务技能等方面再出台一批有效的改革举措。发挥医保杠杆作用,用经济手段将患者分流引导至基层。还要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建立区域性信息平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现有医疗资源结构如何优化需关注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更好提供医疗服务,应在关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同时,关注不同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均衡。比如,麻醉专业人才,相比于外科领域的人力资源来说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麻醉服务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手术资源的严重浪费,使患者无法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我认为,在解决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现有的医疗资源结构如何更好的优化,提高患者获得服务的可及性。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优质高效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人解决合适的问题,护士、全科医生、专科医生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也要明确。第二,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不是地位高低的关系,而应是分工协作的关系。第三,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和医疗工作应该是分工与协作,面对群体公卫工作由公卫人员来进行,全科医生负责医生的职责为患者看病诊疗,及在诊疗过程中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机会性预防建议。第四,建立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明确其职责为看病和转诊病人,为签约病人提供健康管理,可考虑为其配备护士,以方便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摄影:健康报记者 张丹来源:《中国卫生》杂志1552275240000责编:刘艳君健康中国15522752400001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9/0311/20190311113647383.jpg{"email":"liuyanjun@huanqiu.com","name":"刘艳君"}
3月6日,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两会精英汇”沙龙活动开启,邀请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委员围绕卫生与健康领域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在3月9日第四场沙龙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围绕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深入交流。快来看看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都说了啥↓↓让基层百姓有地方、有人看病分级诊疗制度能否真正落实,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解决百姓有地方看病和有人看病的问题。在“做强县”方面。建议通过紧密型医联体等形式,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级区域医学中心,全方位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在“做活乡”方面。建议加大力度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以“县聘乡用”的办法,确保一个乡镇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实现常见病普通病不出乡。在“做稳村”方面。建议以“乡聘村用”的办法,村医身份由个体转为乡镇卫生院聘用职工。实现农民群众“看病有人管”“小病不出村”。县域医共体建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我国农村人口多,推进县域医共体,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想取得扎实的成效,就不能急于求成,要用足够的时间来夯实基础,通过配套政策的建立和倾斜,真正把人才留在基层。另外,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智能+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增加财政投入等多方渠道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能力,解决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的问题,提高老百姓在基层就医的依从性,让人民群众在基层就能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医疗中心:让患者少跑路看好病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舆论导向,我们的目的是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既要让接受就医服务的患者满意,同时也要让提供服务的医生满意,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构架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看病就医流向的引导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持续不断的优化和构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既要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又要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让患者不至于跑得太远就能看好病。同时要切实限制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保证合理布局,避免虹吸效应。尽快实现分级诊疗,老百姓有序就医。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远程医疗硬件建设的投入,在充分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远程医疗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创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调动社会力量高效参与。同时,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制定服务分类目录,对远程会诊等项目制定指导价格,发挥“社保杠杆”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此外,制定兼顾服务申请医院、服务供给医院和医务人员三方参与的合理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界定远程医疗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健康管理队伍刻不容缓我国应尽快建立一支完备的健康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应该起到家庭医生的作用:能够对居民健康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如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等)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构建起重大疾病预防、筛查、早诊早治的防控体系。这支队伍应该起到城乡居民与医疗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平时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在居民患病时进行初步诊断并帮其预约到合适医疗机构,以建立有效的诊疗秩序。居民患病后的康复期,也可起到康复指导的作用。这支队伍将通过促进居民健康管理、预防健康危险因素、疾病筛查、疾病干预、早诊早治等措施,减少因重大疾病而导致的社会负担、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医共体不能搞帮扶式推进县域医共体,首先,应更加重视医保基金在各个层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建议对医共体的考核更多侧重医保基金在县域内使用了多少。云南省在出台相关文件时专门对在乡镇一级的医保基金使用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次,收费和分配机制要完善,不能是任务式的、帮扶式的,否则难以持久。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打好一套组合拳,相关政策精神不能相互抵触。分级有序服务的关键在基层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优质”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而高效,是指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建立层级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富有效率的分级有序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促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切实有效地提升了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核心和关键在于强化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围绕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盘活人力资源、提升服务技能等方面再出台一批有效的改革举措。发挥医保杠杆作用,用经济手段将患者分流引导至基层。还要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建立区域性信息平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现有医疗资源结构如何优化需关注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更好提供医疗服务,应在关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同时,关注不同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均衡。比如,麻醉专业人才,相比于外科领域的人力资源来说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麻醉服务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手术资源的严重浪费,使患者无法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我认为,在解决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现有的医疗资源结构如何更好的优化,提高患者获得服务的可及性。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优质高效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人解决合适的问题,护士、全科医生、专科医生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定位也要明确。第二,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不是地位高低的关系,而应是分工协作的关系。第三,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和医疗工作应该是分工与协作,面对群体公卫工作由公卫人员来进行,全科医生负责医生的职责为患者看病诊疗,及在诊疗过程中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机会性预防建议。第四,建立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明确其职责为看病和转诊病人,为签约病人提供健康管理,可考虑为其配备护士,以方便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摄影:健康报记者 张丹来源:《中国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