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r4hg作者:郭媛丹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中国举国之力救治病人震撼外国同行/e3pn4lb1l/ed453131m/ed6j6vgg5【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郭媛丹】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两会期间采访活动将采用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 20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在北京全国人大代表驻地宾馆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视频会议。陈静瑜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保卫战中,中国举全国之力救治病人的举动让他震撼,让外国同行震惊。疫情期间,陈静瑜团队成功进行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向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双肺移植的经验“能让世界同行少走一点弯路” 陈静瑜被誉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9月,陈静瑜团队成功开展了中国国内第一例肺移植治疗肺气肿手术,病人长期存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静瑜及团队于2月29日在江苏无锡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3月10日陈静瑜及团队又成功完成了全球最高龄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4月18日,陈静瑜临危受命,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担任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长,并在武汉完成了两例新冠晚期病人的双肺移植手术。 20日晚间, 陈静瑜在镜头中有些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今晚,意大利米兰的肺移植中心同行发短信说,他们做了首例新冠病人肺移植手术,病人是一个18岁的男孩。”意大利同行在短信里说,非常感谢陈静瑜,在他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成功的精神鼓励下,他们才有信心。 在陈静瑜及团队成功实施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后,很多国外同行进行了相关咨询工作,“已经和国际上肺器官捐献和移植专家举行两次交流会议。另外我们也计划举行一次国际网络研讨会,介绍中国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的经验。” 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在中国的顺利实施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包括如何来确定适应症,如何确保手术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术后康复保障等规范,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陈静瑜说,这表示中国的新冠肺炎肺移植技术得到国际认可,在世界上也得到推广,“可以让世界同行少走一点弯路”。 不计成本救治,不放弃一个病人震惊了外国同行 除了中国医疗技术经验在世界上的传播,陈静瑜认为中国在此次疫情期间还体现出以人为本、不放弃对任何一个病人的救治精神。 2001年陈静瑜到加拿大多伦多学习肺移植技术,“当时感觉他们的医疗条件太好了,对每一个病人都是尽最大努力救治,不怕花钱、不计成本,体现他们不惜血本对病人救治的制度。” 陈静瑜介绍,“我们国家对危重症病人救助会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医生会考虑病人有没有经济能力。但在疫情期间,我感受非常深刻,甚至是震撼,政府对于新冠肺炎病人救治投入不惜成本,一心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在武汉实施的两例肺移植手术真的是举全国之力在进行抢救。” 肺移植手术并不是新冠肺炎常规治疗手段,而是一个带有急诊抢救性的手术。陈静瑜在武汉救治的这两例患者,呼吸机+ECMO支持时长分别为62天、73天,在此期间几批国家医疗队的医生轮流治疗,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是惊人的。“普通的肺移植手术需要花费六七十万元,而这一类病人远远超过这个花费,仅仅是我们肺移植团队进入负压手术间的防护系统就至少需要七八万元。手术完成后的康复治疗成本更加昂贵,如果是普通病人,一个医生可以负责好几例患者,但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后至少要安排七八个医生,20个护士三班倒来进行康复治疗,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大。”陈静瑜把这些讲给国外同行听,他们觉得不可思议,非常震惊。 陈静瑜团队在完成世界首例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后,将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版,也到了很多世界同行的关注。陈静瑜支持把相关研究论文优先发表在国内刊物,希望能在中华大地上落地开花。对于疫情期间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做法,他表示,“包括中国几位院士在内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的论文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也体现了中国声音,毕竟这些顶级期刊影响力非常大。” 建议国家培养足够的公共卫生人才 陈静瑜介绍了今年两会期间他计划递交的两个建议,其中之一是“建议把1月23日武汉封城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纪念中国抗疫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唤起和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理念与公共卫生安全认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二个是建议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陈静瑜介绍,此次新冠防控中公共卫生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存在的问题。比如疫情暴发初期应急能力,物资保障短缺的问题等都值得反思,反思哪些地方有薄弱环节,能让卫生公共体系更加高效运转。 陈静瑜表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凝聚力不够,很多骨干人才都离开队伍。特别是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比如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协和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到机关系统工作的人不到2%,而公共卫生系统最需要这些高智商、知识面比较广的人,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公共卫生知识,还需要他们有社会医学知识、法学知识。因此,应该“培养足够的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才,让他们安下心来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希望社会上要像关心临床医生一样关心公共卫生,尊重公共卫生的贡献,了解公共卫生都在做什么,特别希望在新冠病毒肺炎受到控制以后,中国能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巩固公共卫生的队伍,把中国公共卫生队伍真正建设成一支捍卫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够战斗的队伍”。 1590049200000责编:王怡环球时报-环球网159004920000012[]//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20/0521/18/54/20200521065455437.jpg{"email":"shixi@huanqiu.com","name":"王怡"}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郭媛丹】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两会期间采访活动将采用视频、电话等方式进行。 20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在北京全国人大代表驻地宾馆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视频会议。陈静瑜表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保卫战中,中国举全国之力救治病人的举动让他震撼,让外国同行震惊。疫情期间,陈静瑜团队成功进行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向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双肺移植的经验“能让世界同行少走一点弯路” 陈静瑜被誉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9月,陈静瑜团队成功开展了中国国内第一例肺移植治疗肺气肿手术,病人长期存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静瑜及团队于2月29日在江苏无锡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3月10日陈静瑜及团队又成功完成了全球最高龄新冠肺炎晚期肺纤维化病人的双肺移植。4月18日,陈静瑜临危受命,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担任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长,并在武汉完成了两例新冠晚期病人的双肺移植手术。 20日晚间, 陈静瑜在镜头中有些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今晚,意大利米兰的肺移植中心同行发短信说,他们做了首例新冠病人肺移植手术,病人是一个18岁的男孩。”意大利同行在短信里说,非常感谢陈静瑜,在他首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成功的精神鼓励下,他们才有信心。 在陈静瑜及团队成功实施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后,很多国外同行进行了相关咨询工作,“已经和国际上肺器官捐献和移植专家举行两次交流会议。另外我们也计划举行一次国际网络研讨会,介绍中国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的经验。” 新冠肺炎肺移植手术在中国的顺利实施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包括如何来确定适应症,如何确保手术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术后康复保障等规范,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陈静瑜说,这表示中国的新冠肺炎肺移植技术得到国际认可,在世界上也得到推广,“可以让世界同行少走一点弯路”。 不计成本救治,不放弃一个病人震惊了外国同行 除了中国医疗技术经验在世界上的传播,陈静瑜认为中国在此次疫情期间还体现出以人为本、不放弃对任何一个病人的救治精神。 2001年陈静瑜到加拿大多伦多学习肺移植技术,“当时感觉他们的医疗条件太好了,对每一个病人都是尽最大努力救治,不怕花钱、不计成本,体现他们不惜血本对病人救治的制度。” 陈静瑜介绍,“我们国家对危重症病人救助会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医生会考虑病人有没有经济能力。但在疫情期间,我感受非常深刻,甚至是震撼,政府对于新冠肺炎病人救治投入不惜成本,一心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在武汉实施的两例肺移植手术真的是举全国之力在进行抢救。” 肺移植手术并不是新冠肺炎常规治疗手段,而是一个带有急诊抢救性的手术。陈静瑜在武汉救治的这两例患者,呼吸机+ECMO支持时长分别为62天、73天,在此期间几批国家医疗队的医生轮流治疗,花费的人力、物力成本是惊人的。“普通的肺移植手术需要花费六七十万元,而这一类病人远远超过这个花费,仅仅是我们肺移植团队进入负压手术间的防护系统就至少需要七八万元。手术完成后的康复治疗成本更加昂贵,如果是普通病人,一个医生可以负责好几例患者,但新冠肺炎病人肺移植手术后至少要安排七八个医生,20个护士三班倒来进行康复治疗,人力、物力成本都非常大。”陈静瑜把这些讲给国外同行听,他们觉得不可思议,非常震惊。 陈静瑜团队在完成世界首例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后,将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版,也到了很多世界同行的关注。陈静瑜支持把相关研究论文优先发表在国内刊物,希望能在中华大地上落地开花。对于疫情期间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做法,他表示,“包括中国几位院士在内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的论文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也体现了中国声音,毕竟这些顶级期刊影响力非常大。” 建议国家培养足够的公共卫生人才 陈静瑜介绍了今年两会期间他计划递交的两个建议,其中之一是“建议把1月23日武汉封城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纪念中国抗疫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唤起和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理念与公共卫生安全认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二个是建议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陈静瑜介绍,此次新冠防控中公共卫生系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存在的问题。比如疫情暴发初期应急能力,物资保障短缺的问题等都值得反思,反思哪些地方有薄弱环节,能让卫生公共体系更加高效运转。 陈静瑜表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凝聚力不够,很多骨干人才都离开队伍。特别是一流的公共卫生学院,比如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协和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到机关系统工作的人不到2%,而公共卫生系统最需要这些高智商、知识面比较广的人,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公共卫生知识,还需要他们有社会医学知识、法学知识。因此,应该“培养足够的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才,让他们安下心来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希望社会上要像关心临床医生一样关心公共卫生,尊重公共卫生的贡献,了解公共卫生都在做什么,特别希望在新冠病毒肺炎受到控制以后,中国能开展公共卫生改革,巩固公共卫生的队伍,把中国公共卫生队伍真正建设成一支捍卫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够战斗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