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r9SK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扎根中国土壤 紧扣时代脉搏(两会热议·民法典草案)/e3pn4lb1l/ed453131m/ed6j6r9gv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时表示,民法典草案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修改完善,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 回应人民群众法治需求 民法典草案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冬云代表注意到,与去年12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首次“合体”的民法典草案相比,这条规定是新增的。“民法典草案回应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监护人制度、征收征用制度等作出新的修改,为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提供法治支撑,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张冬云代表说。 “民法典编纂工作,始终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在梳理与疫情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基础上,对草案作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代表认为,民法典草案之所以体现时代特色,正是因为它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创造性。 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 民法典草案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成为一大亮点。“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在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委员看来,人格权独立成编,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体现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变初心。 人格权编强调保护个人信息,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对遗体捐献等作出规定,回应了科技发展对人格权保护带来的挑战,而这一挑战是各国共同面临的。 对此,李大进委员说,破解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矛盾冲突,不仅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更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利用小区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归业主,禁止高利放贷,界定夫妻共同债务……民法问题本质上就是民生问题,民法典草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民法典草案既对现行民事法律进行系统整合,又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修改完善,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将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代表说。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在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让草案最大范围凝聚共识、取得‘最大公约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代表说。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小红委员长期从事司法工作,近年来,“撞伤儿童离开被阻猝死索赔案”等典型案件的办理让她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重要意义。“立法工作机构征求政协委员意见时,我多次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具体建议。如今,民法典草案中有了保障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规定,回应了社会关切。” “立法工作机构多次征求律师界对民法典草案的意见建议。许多律师发挥实践优势、专业优势提出修改建议,助力完善民法典草案。” 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代表说,等民法典草案通过后,将继续发挥律师队伍资源作用,宣传和普及民法典,同时,强化律师队伍培训,提升律师队伍执业能力,确保民法典各项规定落地生根。 1590543840000责编:魏少璞人民日报15905438400002[]{"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时表示,民法典草案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修改完善,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 回应人民群众法治需求 民法典草案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冬云代表注意到,与去年12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首次“合体”的民法典草案相比,这条规定是新增的。“民法典草案回应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监护人制度、征收征用制度等作出新的修改,为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提供法治支撑,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张冬云代表说。 “民法典编纂工作,始终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在梳理与疫情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基础上,对草案作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代表认为,民法典草案之所以体现时代特色,正是因为它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创造性。 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 民法典草案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成为一大亮点。“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在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委员看来,人格权独立成编,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体现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变初心。 人格权编强调保护个人信息,规范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对遗体捐献等作出规定,回应了科技发展对人格权保护带来的挑战,而这一挑战是各国共同面临的。 对此,李大进委员说,破解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矛盾冲突,不仅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更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利用小区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归业主,禁止高利放贷,界定夫妻共同债务……民法问题本质上就是民生问题,民法典草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民法典草案既对现行民事法律进行系统整合,又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修改完善,发挥了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将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代表说。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在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让草案最大范围凝聚共识、取得‘最大公约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代表说。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小红委员长期从事司法工作,近年来,“撞伤儿童离开被阻猝死索赔案”等典型案件的办理让她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重要意义。“立法工作机构征求政协委员意见时,我多次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具体建议。如今,民法典草案中有了保障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规定,回应了社会关切。” “立法工作机构多次征求律师界对民法典草案的意见建议。许多律师发挥实践优势、专业优势提出修改建议,助力完善民法典草案。” 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代表说,等民法典草案通过后,将继续发挥律师队伍资源作用,宣传和普及民法典,同时,强化律师队伍培训,提升律师队伍执业能力,确保民法典各项规定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