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8wX1AlwVT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全国政协委员姜杰:2030年前中国可载人登月/e3pn4lb1l/euo7p85u2/euo7pgru1【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每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不同界别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履职尽责的平台,同样也是代表委员们展示过往发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舞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宏伟蓝图。载人登月、海上发射、可重复使用火箭等一批重磅航天工程最新进展的消息描绘出中国将成为航天强国的愿景。《环球时报》近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处获悉,2022年该集团计划安排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其中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将完成6次重大任务,今年将全面建成空间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席总设计师姜杰在两会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当前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 姜杰介绍称,该型号火箭将同时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及近地空间站后期运营需求。火箭的研制将突破13项重大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多机并联复杂环境预示与控制技术、高可靠健康管理技术、自主飞行控制重构技术、大承载轻质化结构与分离机构技术、高性能氢氧发动机、高性能液氧煤油发动机、高性能增压输送技术等。这些技术决定了火箭的性能指标,是载人登月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在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并为后续月球科考与开发、深空探测及空间资源利用打下基础。姜杰还透露,我国还有另一款具有跨代意义的重型运载火箭正处于研制中,研制过程需要八到十年时间。这款重型运载火箭能跨越式提升我国进入和利用太空的能力,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百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0吨级,其任务覆盖面广、适应性强,既可用于空间舱段、空间电站等近地轨道大规模发射任务,也可用于载人登月、载人火星/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这款火箭将使我国空间活动进入全新的大规模探测阶段,保障我国在宇宙探索和太空开发中的优势地位。姜杰称,“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的实施,将牵引精密制造、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使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引领世界相关技术发展的优势能力,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良好格局,同时可对我国基础工业发展和制造业产生巨大牵引作用,促进航空、船舶等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跨域,带动我国民用产业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力引领和推动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建设。”此外,代表火箭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也引发广泛关注。姜杰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也在进行相关技术试验。她介绍称,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进出和利用太空的能力,拥有解决落区安全、降低发射成本、推动技术发展的显著优势。“当前火箭回收技术的难点主要包括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着陆缓冲机构的研制、高精度制导和控制技术、复杂气动外形下的热环境预示及大面积热防护技术等。”164695259242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郭晓鹏环球时报164695259242111[]{"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每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不同界别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履职尽责的平台,同样也是代表委员们展示过往发展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舞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宏伟蓝图。载人登月、海上发射、可重复使用火箭等一批重磅航天工程最新进展的消息描绘出中国将成为航天强国的愿景。《环球时报》近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处获悉,2022年该集团计划安排5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其中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将完成6次重大任务,今年将全面建成空间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席总设计师姜杰在两会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当前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 姜杰介绍称,该型号火箭将同时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及近地空间站后期运营需求。火箭的研制将突破13项重大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多机并联复杂环境预示与控制技术、高可靠健康管理技术、自主飞行控制重构技术、大承载轻质化结构与分离机构技术、高性能氢氧发动机、高性能液氧煤油发动机、高性能增压输送技术等。这些技术决定了火箭的性能指标,是载人登月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在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并为后续月球科考与开发、深空探测及空间资源利用打下基础。姜杰还透露,我国还有另一款具有跨代意义的重型运载火箭正处于研制中,研制过程需要八到十年时间。这款重型运载火箭能跨越式提升我国进入和利用太空的能力,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百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0吨级,其任务覆盖面广、适应性强,既可用于空间舱段、空间电站等近地轨道大规模发射任务,也可用于载人登月、载人火星/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这款火箭将使我国空间活动进入全新的大规模探测阶段,保障我国在宇宙探索和太空开发中的优势地位。姜杰称,“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的实施,将牵引精密制造、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科研能力、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使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引领世界相关技术发展的优势能力,形成以系统创新为牵引、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的良好格局,同时可对我国基础工业发展和制造业产生巨大牵引作用,促进航空、船舶等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跨域,带动我国民用产业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力引领和推动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建设。”此外,代表火箭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也引发广泛关注。姜杰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也在进行相关技术试验。她介绍称,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进出和利用太空的能力,拥有解决落区安全、降低发射成本、推动技术发展的显著优势。“当前火箭回收技术的难点主要包括发动机多次启动技术、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着陆缓冲机构的研制、高精度制导和控制技术、复杂气动外形下的热环境预示及大面积热防护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