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tkf6aHMsQ作者:倪浩 赵觉珵 陈子帅 李炫旻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两会数字”中的中国经济引热议/e3pn4lb1l/fgd1dp1o1/fgd1e31si【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 赵觉珵 陈子帅 李炫旻】编者的话: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5%左右, 这传递出怎样的经济发展信息?粮食产量预期在1.3万亿斤以上,将如何让中国人把饭碗更加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加速建设?一组组“两会数字”以及两会热词背后的经济数据,正引发多方热议。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今年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齐全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等客观条件支撑,来自于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趋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没有改变,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正持续显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从一些全球经济组织的预测来看,中国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巨大的经济基数意味着2024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新质生产力的牵引下,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粮食产量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认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们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对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齐扎拉表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粮食生产既面临气候变化、国际冲突等外部风险,也存在生态压力大等内部挑战。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还需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在保证种植面积的同时提升单位产量,我们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所所长胡培松认为,让粮食安全总量有保证、有提升,要从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稳面积的关键还是要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产区抓粮有热情;提单产关键是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到田率,切实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区试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切实提高粮食单产。 3. 科技推动产业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伍爱群表示,产业是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就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任务,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新能源技术等,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瞄准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聚焦发展关键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重点体现在科技创新,它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创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体现在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传统产业领域,只要是以新要素、科技创新作为动力的,也属于新质生产力范围。 4.扩大国内需求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稳步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约47.1万亿元,同比增长7.2%。2024年是提消费促进年,商务部有两个重点工作:一是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再一个就是提振服务消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两会期间表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的产能,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以设备为例,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很多领域的供给还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是缺口更是潜力。他建议,通过市场供给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激发需求这个富矿,同时优化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放心消费。 5.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英奎认为,对于中外企业而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对外开放举措至少蕴含四大发展机遇: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合作空间。二是多重贸促举措为外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相信随后会出台诸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促进其落地生根。三是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大市场空间。四是为中外企业在华经营发展提供更优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论述既从总体上明确了我国将一如既往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外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从微观角度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相信这些问题不久将陆续列入政府专项治理的议事日程。 周密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各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寻找新的动力。这一方面需要各方以协同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来形成制度性的保障,从而增加各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和兴趣。 17099208275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0993984384512[]{"email":"qinlumin@huanqiu.com","name":"秦璐敏"}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 赵觉珵 陈子帅 李炫旻】编者的话: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5%左右, 这传递出怎样的经济发展信息?粮食产量预期在1.3万亿斤以上,将如何让中国人把饭碗更加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加速建设?一组组“两会数字”以及两会热词背后的经济数据,正引发多方热议。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今年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齐全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等客观条件支撑,来自于不可阻挡的全球化趋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没有改变,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正持续显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从一些全球经济组织的预测来看,中国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巨大的经济基数意味着2024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新质生产力的牵引下,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粮食产量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认为,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们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对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齐扎拉表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粮食生产既面临气候变化、国际冲突等外部风险,也存在生态压力大等内部挑战。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还需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在保证种植面积的同时提升单位产量,我们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所所长胡培松认为,让粮食安全总量有保证、有提升,要从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稳面积的关键还是要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产区抓粮有热情;提单产关键是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到田率,切实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区试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切实提高粮食单产。 3. 科技推动产业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伍爱群表示,产业是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就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任务,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新能源技术等,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瞄准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聚焦发展关键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重点体现在科技创新,它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创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不仅仅体现在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传统产业领域,只要是以新要素、科技创新作为动力的,也属于新质生产力范围。 4.扩大国内需求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稳步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约47.1万亿元,同比增长7.2%。2024年是提消费促进年,商务部有两个重点工作:一是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再一个就是提振服务消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两会期间表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的产能,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以设备为例,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很多领域的供给还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是缺口更是潜力。他建议,通过市场供给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激发需求这个富矿,同时优化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放心消费。 5.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英奎认为,对于中外企业而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对外开放举措至少蕴含四大发展机遇: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合作空间。二是多重贸促举措为外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相信随后会出台诸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促进其落地生根。三是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大市场空间。四是为中外企业在华经营发展提供更优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论述既从总体上明确了我国将一如既往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外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从微观角度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相信这些问题不久将陆续列入政府专项治理的议事日程。 周密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各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寻找新的动力。这一方面需要各方以协同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来形成制度性的保障,从而增加各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