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tl1Yx2Yp1作者:张妮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企业家谈两会】刘永好:打造留得住、空间广的乡村人才生态/e3pn4lb1l/fgd1dp1o1/fgd1ecbs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我从事农业创业已经42年,这42年来,中国农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极大提升,农民的温饱问题和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业在今天还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一个突出表现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另外,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 为此,刘永好提出几项建议:第一,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第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第三,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我国有那么多农业院校,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他们理应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建设做更多贡献。但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不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转行到城市工作,或转做其他产业。其实,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生物科技育种等领域都值得广大青年回乡创业。”刘永好建议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 此外,他建议农业院校在做好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等高等农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基因育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培育将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今天,我们培养农村的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养殖能手、家庭农场的经营好手,还要培养农村经济领头人,特别是村长、村支书。”刘永好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建议,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间广的乡村人才生态。 170992143578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0994034334112[]{"email":"qinlumin@huanqiu.com","name":"秦璐敏"}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我从事农业创业已经42年,这42年来,中国农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极大提升,农民的温饱问题和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业在今天还面临新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一个突出表现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另外,由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行业特点,长期以来不易受到资本青睐。 为此,刘永好提出几项建议:第一,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性强、周期较长、细分行业多且规模有限的特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配套机制、打造多层次的农业科技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领域有序高效投资。第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合体,实现在农业产业、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爬坡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第三,建议科技、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以平台为纽带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我国有那么多农业院校,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他们理应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建设做更多贡献。但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不少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转行到城市工作,或转做其他产业。其实,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生物科技育种等领域都值得广大青年回乡创业。”刘永好建议拓宽乡村产业空间,鼓励支持年轻人就地创业就业,把人才留在乡村。 此外,他建议农业院校在做好种植养殖、农机农艺等高等农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基因育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培育将新一代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应用于农业的对口人才,以满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今天,我们培养农村的创新创业人才,除了养殖能手、家庭农场的经营好手,还要培养农村经济领头人,特别是村长、村支书。”刘永好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建议,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训,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间广的乡村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