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nyfmnw71b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政府工作报告提商业航天规模应用 人大代表呼吁抢占太空基建先机/e3pn4lb1l/fq8bi76jg/fq8biic39【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邓孝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大规模应用示范”和“安全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词”。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格外关注中国商业航天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话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涛表示,当前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的民用商用卫星出口业务需求旺盛,我们应鼓励民营商业航天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抢占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机,加速航天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去年六月联合发布的报告《太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1.8万亿美元的重要机遇》显示,随着卫星和火箭技术的普及,到2035年,太空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已经产生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同时太空技术在应对如灾害预警、气候监测等全球挑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张涛表示,在商业航天开启新科创时代、成为全球竞争战略高地的过程中,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活力还未得到完全释放,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张涛对中国商业航天抢占国际市场的能力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我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商业航天企业出海凭借制造优势,结合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策略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再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先行先试和技术创新探索,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低成本、高效率、市场化等方面的优势,抢占国际市场,加速航天强国建设。 他进一步介绍称,当前的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民用商用卫星出口业务需求旺盛。高盛近日发布深度报告显示,预测未来五年内将有7万颗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发射升空,这一数量是目前在轨卫星的十倍。到2035年,LEO卫星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至10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但面对广阔的全球卫星产业大市场,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却还存在一定限制。”张涛称。 他认为,这当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活力还未得到完全释放,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卫星出口的专门政策,相关政策散见于现有政策中,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加速商业航天国际化的进程机遇与挑战并存。蓝箭航天CEO张昌武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下,今年我国的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快速部署,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重复使用火箭也有望实现首飞,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相比商业航天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商业航天仍需奋起直追,在技术创新水平、行业发展阶段、全球市场占领情况等方面加快形成突破。 “我国的可回收火箭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稳定应用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国内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试错容忍度较低,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此外,卫星产业链的国际化进程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竞争中,我们需加快部署以应对国际规则的限制。”张昌武称。 张涛建议,下一步,我们需要支持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加速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机。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具有面向国际市场快速响应、技术先行的优势,建议鼓励具备能力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以商业目的承接的国际合作业务给予政策支持,提升中国航天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张涛认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通过发展出海业务,能够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能力,构建全球产业新生态,提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整体繁荣发展,抢占全球太空基础设施的发展先机。 1741594608699责编:郭艳峰环球时报-环球网174159460869912[]{"email":"guoyanfeng@huanqiu.com","name":"郭艳峰"}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邓孝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大规模应用示范”和“安全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词”。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格外关注中国商业航天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话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张涛表示,当前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的民用商用卫星出口业务需求旺盛,我们应鼓励民营商业航天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抢占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机,加速航天强国建设。 “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去年六月联合发布的报告《太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1.8万亿美元的重要机遇》显示,随着卫星和火箭技术的普及,到2035年,太空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已经产生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同时太空技术在应对如灾害预警、气候监测等全球挑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张涛表示,在商业航天开启新科创时代、成为全球竞争战略高地的过程中,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活力还未得到完全释放,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张涛对中国商业航天抢占国际市场的能力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我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商业航天企业出海凭借制造优势,结合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策略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再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先行先试和技术创新探索,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低成本、高效率、市场化等方面的优势,抢占国际市场,加速航天强国建设。 他进一步介绍称,当前的海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民用商用卫星出口业务需求旺盛。高盛近日发布深度报告显示,预测未来五年内将有7万颗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发射升空,这一数量是目前在轨卫星的十倍。到2035年,LEO卫星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至10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但面对广阔的全球卫星产业大市场,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却还存在一定限制。”张涛称。 他认为,这当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活力还未得到完全释放,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比如,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卫星出口的专门政策,相关政策散见于现有政策中,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加速商业航天国际化的进程机遇与挑战并存。蓝箭航天CEO张昌武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下,今年我国的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快速部署,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重复使用火箭也有望实现首飞,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相比商业航天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商业航天仍需奋起直追,在技术创新水平、行业发展阶段、全球市场占领情况等方面加快形成突破。 “我国的可回收火箭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稳定应用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国内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试错容忍度较低,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此外,卫星产业链的国际化进程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竞争中,我们需加快部署以应对国际规则的限制。”张昌武称。 张涛建议,下一步,我们需要支持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加速开拓国际市场,抢占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机。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具有面向国际市场快速响应、技术先行的优势,建议鼓励具备能力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以商业目的承接的国际合作业务给予政策支持,提升中国航天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张涛认为,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通过发展出海业务,能够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能力,构建全球产业新生态,提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整体繁荣发展,抢占全球太空基础设施的发展先机。